动态综述(2023年3月11日--2023年3月31日)

发布日期:2023-04-13 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 浏览次数:2263

【导读】:《信息与分析》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主办的内部刊物,主要刊发为宏观经济运行、就业形势分析、社会保障研究、收入分配改革、人事人才动态等信息摘编和专题分析报告,面向部属各单位提供综合性信息服务,其中的“动态综述”、“宏观经济与就业主要指标监测”、“就业形势分析”等的系列报告广受好评。

动态综述

(2023年3月11日--2023年3月31日)

信息中心趋势分析小组

  一、相关领域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平稳

  国家统计局: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6%。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本地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4%;外来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9%,其中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6.0%。16-24岁、25-59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8.1%、4.8%。25-59岁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学历、高中学历、大专学历、本科及以上学历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7%、5.2%、4.1%、3.0%。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7.9小时。

  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达8400万人

  人民日报:从中华全国总工会获悉,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已于近期结束,调查表明,目前全国职工总数4.02亿人左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8400万人,农民工2.93亿人;职工平均年龄38.3岁、平均受教育年限13.8年。调查还显示,职工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主人翁地位持续巩固,越来越多的职工积极投身“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等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成为职工队伍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工人队伍发展壮大。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主要是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群体,以男性青壮年为主,农业户籍人员比例较高。产业工人平均年龄38.29岁,农业户籍占52.1%,平均受教育年限13.16年,第三产业的产业工人比例在增长,77.6%的产业工人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业。

  职工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技术技能素质显著提升。第三产业职工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4.5年,高于第一产业职工的12.5年和第二产业职工的13.0年。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年龄主要处于30—50岁之间,集中在教育、制造、卫生和社会工作等行业。

  职工更加注重自身和长远发展,更加期望工会组织能够发挥更大作用。95.3%的职工有兴趣学习新的职业技能或知识,这一比例在18—40岁职工和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职工中表现尤为突出。

  《2023亚洲薪酬指南》:中国内地热门行业人才需求不降反升 薪资水平呈上涨趋势

  中国新闻网:全球领先的招聘专家瀚纳仕3月21日发布的《2023瀚纳仕亚洲薪酬指南》指出,在日趋复杂的发展环境中,中国内地的多个热门行业的人才需求不降反升,薪资水平也呈上涨趋势。

  以IT行业为例,网络安全已成为中国科技领域薪资涨幅最大,人才需求最大的“香饽饽”,平均月薪过万,且普遍高于预期,高级网络安全架构师可达年薪百万。

  此外,生命科学、制造业以及可持续发展领域也出现涨薪迹象。例如在医疗设备领域,相较亚洲其他地区中国内地是唯一出现薪资上调的市场,且薪金竞争力最高,工程总监年薪可超百万。

  供应链方面,由于中国高度重视构建灵活的供应链运作模式,该领域平均薪资增长幅度较大,底薪涨幅位居亚洲首位,供应链经理底薪涨幅最大,平均年薪由24万元人民币增至30万元人民币,幅度达到25%。而中国内地对可持续发展承诺的重视,也进一步增加了新能源、电池、材料等绿色产业对相应人才的需求。

  从受访者数据来看,有54%的中国大陆受访者认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承诺非常重要,相较之下中国香港、日本、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平均值仅为29%。瀚纳仕的调研结果发现,相较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更多中国大陆的企业已披露可持续发展目标,持续报告进展情况,相关商业活动的开展也遵循了与气候变化和负责人消费有关的目标。

  中国企业和雇员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已对人力资源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薪酬之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可持续发展承诺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求职者对企业的印象,也将增加企业对求职者和员工的吸引力。

  总体而言,随着中国全面向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转型,科技、智能制造等相关产业将给人才市场带来更多的机遇。新能源、电池、材料和绿色产业、云计算、大数据、网络安全、数据隐私、半导体、机器人等细分领域未来可期。

  香港最新失业率降至3.3%,连续10个月下跌

  中国新闻网: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3月16日公布最新劳动人口统计数字,经季节性调整的失业率由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的3.4%下降为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的3.3%,连续10个月呈下跌趋势;同期就业不足率也由1.4%下降至1.3%。

  与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相比,在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期间,许多主要经济行业的失业率(不经季节性调整)均见下跌,其中零售业、运输业,以及艺术、娱乐及康乐活动业有相对明显的跌幅。就业不足率方面,下跌主要见于楼房装饰、修葺及保养业和保险业。

  失业人数(不经季节性调整)方面,由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的11.84万人下降为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的11.57万人,减少约2700人;同期就业不足人数也由5.21万人下降为4.79万人,减少约4200人。

  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表示,近期失业和就业不足的情况继续改善。接下来,随着经济活动继续复常及访港旅游业反弹,劳工市场状况在短期内有望进一步改善。

  二、宏观经济

  2023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4%

  新华网: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2.4%(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从环比看,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12%。

  分三大门类看,1—2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制造业增长2.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4%。

  分经济类型看,1—2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股份制企业增长4.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5.2%;私营企业增长2.0%。

  分行业看,1—2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22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

  分产品看,1—2月份,620种产品中有269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

  1—2月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5.8%,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1614亿元,同比名义下降4.9%。

  2023年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5.5%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3577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9420亿元,同比增长0.8%。从环比看,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0.7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146亿元,同比增长1.5%;第二产业投资16058亿元,增长10.1%;第三产业投资36373亿元,增长3.8%。

  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0.0%。其中,采矿业投资增长5.6%,制造业投资增长8.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25.4%。

  第三产业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9.0%。其中,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3.0%,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11.2%,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5.9%,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7.8%。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5.8%,中部地区投资增长4.1%,西部地区投资增长6.3%,东北地区投资增长4.9%。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0%,港澳台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5.1%,外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2%。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3万亿元人民币

  新华网:粤港澳统计部门近日相继公布2022年经济数据。数据显示,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13万亿元人民币,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朝着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既定目标加速前进。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4年多,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广东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大湾区内地9市地区生产总值104681亿元人民币;香港特区政府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香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270亿港元,按2022年平均汇率折算,约24280亿元人民币;澳门特区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澳门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73亿澳门元,约1470亿元人民币。由此,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13万亿元人民币。

  夜景卫星图上,珠江入海口这片灯光分外璀璨的区域,是中国开放水平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在世界版图上,粤港澳大湾区与美国旧金山湾、纽约湾、日本东京湾并称为世界四大湾区。

  近年来,在粤港澳三地和有关部门有力推动下,大湾区建设热潮澎湃,为港澳发展拓展新空间、注入新动能,不断丰富“一国两制”实践新内涵,彰显“一国两制”生机活力。

  大湾区正展现大前景、大空间。2022年底,粤港澳三地政府联合举行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现场达成合作项目853个、投资总额达2.5万亿元人民币。广东省政府在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3年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经济增长5%以上,其中大湾区内地9市的目标增速多高于此;香港特区政府此前预计香港2023年增长介于3.5%至5.5%,一些机构预计澳门经济也将实现反弹。

  前2个月我国吸收外资增长6.1% 更大力度引资举措将推出

  经济参考报:商务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2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684.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1%,折合397.1亿美元,增长1%。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吸收外资在高基数基础上持续增长,展现出较强韧性。

  从行业看,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0.1%。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2%,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68.9%,高技术服务业增长23.3%。

  从来源地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东盟实际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1%和11.8%(含通过自由港投资数据)。

  对于吸收外资持续稳增长的原因,商务部研究院分析,一方面,市场作用进一步体现,国内服务业和消费恢复发展的动能增强,市场发展潜力逐步释放;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外国企业对我国高技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投资意向加强。另一方面,政府工作力度逐步加大,各部门各地方多措并举,抢抓开局先机,实现了招引外资工作的“开门红”。

  值得注意的是,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举措还将持续出台。商务部将开展“投资中国年”招商引资系列活动,以“投资中国 共创开放繁荣的美好未来”为主题,统筹各方资源,推动招商引资常态化、系列化、多元化,核心是搭建平台、畅通渠道、精准对接,充分展示全国及各地方投资机遇,擦亮“投资中国”的金字招牌。活动时间贯穿全年,活动范围覆盖东、中、西部。

  据介绍,有关活动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综合性活动,包括结合重大展会,举办“投资中国年”启动仪式、主旨论坛、峰会等;第二类是“走出去”活动,组织有关地方、企业赴海外开展专场推介,结合各地的产业发展和引资需求,更好发挥驻外经商机构和投资促进机构的作用,牵线搭桥,支持地方“走出去”开展精准招商;第三类是“请进来”活动,通过在有关省份举办专场推介、“跨国公司地方行”、“进博会走进地方”等,突出地方特色,增进相互了解。

分享到:
信息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