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综述 (2023年5月16日--2023年5月31日)

发布日期:2023-06-27 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 浏览次数:492

【导读】:《信息与分析》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主办的内部刊物,主要刊发为宏观经济运行、就业形势分析、社会保障研究、收入分配改革、人事人才动态等信息摘编和专题分析报告,面向部属各单位提供综合性信息服务,其中的“动态综述”、“宏观经济与就业主要指标监测”、“就业形势分析”等的系列报告广受好评。

动态综述

(2023年5月16日--2023年5月31日)

信息中心趋势分析小组

一、相关领域     

国家医保局:2018-2022年,全国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5%左右

中国新闻网:5月18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医疗保障局表示,2018-2022年,全国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5%左右,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0%和70%左右。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医保助力近1000万户贫困居民成功脱贫。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含生育保险)年度总收入由2.14万亿元增长至3.09万亿元,年度总支出由1.78万亿元增长至2.46万亿元,基金运行平稳,有所结余。财政每年对居民参保缴费人均补助标准从490元增长至610元。仅2022年,财政补助总额就达6000亿元。


老年人再就业释放人口红利

中国网:我国已迈入老龄化社会,重视和做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不仅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顺应人口发展变化、促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客观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我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持续增加,2022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93岁。与此同时,自2012年起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比重连续出现双降,2012年至2019年间就合计减少了约2600余万人。因此,重视老年人就业有利于延长人口红利期和挖掘二次人口红利,进而削减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风险和冲击,为促进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原动力。

2022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达到2.8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到19.8%。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和老年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老年抚养系数或将不断上升,可能会导致退休金和医疗保险费用增加,预计今后我国社会保障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重视老年人就业不仅有利于增加老年人的自身经济收入,提高其自身供养能力,缓解家庭的养老压力,同时也将不同程度减轻社会负担和国家财政压力。

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老龄化与健康的全球报告》中对健康老龄化融入新的诠释,认为其涉及一个人的全生命周期,老年人的正式社会参与是健康老龄化的一个重要维度。老年人就业是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一种重要形式,不仅有利于通过再就业形式充分发挥老年人的技能、经验、文化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全社会对老年人终身社会参与权利的认可和保护,这无疑将进一步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老年人就业将使他们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创造物质财富,不仅缓解老龄化的诸多压力,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老年人的成就感和幸福指数,消除老年人离退休后的失落感,保持身心健康,最终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

与传统的劳动力年龄段(通常为15岁至59岁)就业状况相比,现阶段我国老年人就业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其中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老年人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层面开始将老年人就业的权利保障纳入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中。但是从现实来看,涉及老年人就业的相关劳动权利法律法规仍然存在着明显的碎片化、滞后性特征,而且一些法律法规的针对性、操作性相对较差。

二是老年人就业主要还是以低龄老年人为主体。由于受到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退休前职业类型等因素的多重影响,目前60岁至69岁的低龄老年人就业水平远高于中龄和高龄老年人。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至64岁和65岁至69岁老年人就业分别占同一年龄组老年人口的34.43%和27.49%,而70岁及以上老年人就业比例却下降到11.76%,比低龄老年人就业比例下降幅度十分明显。

三是老年人就业呈现明显的性别和城乡差异性。值得注意的是,当下农村老年人的就业水平远远高于城镇。例如,城镇和农村60岁至64岁的老年人就业比例分别为18.83%和46.11%。此外,低龄老年人就业水平还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性,60岁至64岁男女老年人就业比例分别为38.62%和25.17%,差距大于13个百分点。

四是老年人就业类型相对单一,且主要集中在体制外就业。2019年人口就业数据资料显示,60岁至64岁低龄老年人就业人口中,64.6%的就业身份构成为自营劳动者,65岁以上自营劳动者的比例上升为76.9%,从一个侧面表明老年人就业身份绝大多数为体制外就业类型。


北京最新养老格局:99%老年人在家养老,机构养老不到1%

北京日报:从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获悉,目前北京市99%以上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只有不到1%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9064”的养老服务格局已发生改变。

2008年,本市提出“9064”养老服务模式,即90%老年人居家养老,6%老年人社区养老,4%老年人机构养老。目前,这一养老格局发生了变化。近期,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通过调查发现,99%以上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只有不到1%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

目前,全市共有常住老年人口约465万人,占常住总人口21.3%;户籍老年人口约414万人,占户籍总人口29%。全市户籍老年人中,兜底保障对象1.19万人,占户籍老年人口0.3%,包括城乡特困老年人、低保低收入家庭中的失能失智和高龄老年人;重点服务对象99.86万人,占户籍老年人口24.1%,包括重度失能失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高龄老年人。

近年来北京统筹推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三位一体发展,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四梁八柱”基本确立,“三边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在养老服务兜底保障、设施建设、标准制定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是,从目前全市养老服务供需结构看,入住养老机构老年人占户籍老年人口不足1%,99%的老年人在家养老,居家养老问题已成为养老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同时,90%以上的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问题成为养老工作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未来就业报告:哪些岗位将变革?哪些技能是求职关键?

澎湃新闻网:世界经济论坛近日发布了《2023年未来就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涵盖的研究议题、地域和产业集群最为广泛,涉及全球27个产业集群、45个经济体、雇佣员工总数超过1130万名的803家知名企业,覆盖6.73亿个工作岗位。

通过对6.73亿个工作岗位的调查数据进行测算发现,未来五年全球新增工作岗位数量可达6900万个,但同时也会有8300万个岗位消失。也就是说,全球工作岗位的绝对数量将下降约1400万个,相当于目前工作岗位总量的2%。

《报告》认为,导致工作岗位数量下降的原因不仅包括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供应短缺和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因素,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为人群就业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技术迭代造成的就业岗位结构性流失难以避免。

《报告》测算了2023-2027年期间增长最快的工作类型,绝大多数由人工智能和数字化驱动,包括: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专家、可持续发展专家、商业智能分析师、信息安全分析师、金融科技工程师、数据分析师和科学家、机器人工程师、电工学工程师、农业智能设备操作员和数字化转型专家。

与此同时,随着绿色经济的蓬勃兴起,世界各国对可再生能源工程师、太阳能系统工程师、ESG专家等人才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数字化和绿色经济将主导未来就业市场的新格局。

《报告》还进一步探讨了未来五年工作和技能将如何因技术迭代而演变。据估计,从现在到2027年,44%企业雇员的核心技能将被颠覆,60%的雇员需要接受新技能培训。值得注意的是,虽有42%的受访企业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列为未来五年的员工技能培训优先事项,但却不在最高优先级。

《报告》给出的2023-2027年企业期望员工具备的前十大核心技能依次为: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弹性、灵活性和敏捷性,内驱力与自我意识,好奇心和终身学习,技术素养,可靠性和注重细节,同理心和积极倾听,领导力和社会影响力,质量控制。

就技能类型而言,这十大核心技能大多数属于认知类的“软技能”,而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网络安全、编程等技术“硬技能”排名并没有那么靠前。

《报告》指出,2027年之前,全球约60%的雇员需要接受数字技能培训,但目前看来只有半数雇员能够获得足够的培训机会。企业和政府固然有责任为雇员创造学习和培训机会,但个体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才是其始终保有职业竞争力的“安全底线”。综合而言,能在未来就业市场中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工作者应当是软技能和技术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二、宏观经济

2023年5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近日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

1.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5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8.8%,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制造业景气水平小幅回落。

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0.0%,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7.6%和47.9%,比上月下降1.6和1.1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

从分类指数看,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高于临界点,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均低于临界点。生产指数为49.6%,比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生产活动有所放缓。新订单指数为48.3%,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继续回落。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7.6%,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降幅有所扩大。从业人员指数为48.4%,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下降。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0.5%,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持续加快。

2.中国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5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5%,比上月下降1.9个百分点,仍高于临界点,非制造业延续恢复性增长。

分行业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8.2%,比上月下降5.7个百分点;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8%,比上月下降1.3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为49.5%,比上月下降6.5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市场需求有所回落。投入品价格指数为47.4%,比上月下降3.7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于经营活动的投入品价格总体水平由升转降。销售价格指数为47.6%,比上月下降2.7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销售价格总体水平较上月下降。从业人员指数为48.4%,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水平略有回升。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0.4%,比上月下降2.1个百分点,连续位于高位景气区间,表明非制造业企业对近期市场恢复发展持续看好。

3.中国综合PMI产出指数运行情况

5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2.9%,比上月下降1.5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在景气区间,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总体延续恢复发展态势。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1.9%

人民网:财政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1—4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3171亿元,同比增长11.9%;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6418亿元,同比增长6.8%。

1—4月,各地发行用于项目建设的地方政府债券18575亿元,其中一般债券3303亿元,主要用于乡村振兴、污染防治、小水库除险加固等没有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建设;专项债券15272亿元,推动一大批惠民生、补短板、强弱项的项目建设实施。


我国与中亚五国月度进出口规模首破500亿元

新华网:海关总署5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我国与中亚五国进出口1730.5亿元,同比增长37.3%,其中,4月当月,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500亿元,达到502.7亿元,迈上新台阶。

具体来看,进口方面,前4个月,我国自中亚五国进口煤、原油、天然气等能源产品324.5亿元,占同期我国自中亚五国进口总值的55%;进口金属矿砂105.9亿元,同比增长13.7%。此外,中亚国家丰富的优质农业资源为双边农业合作走深走实提供了更多机遇,同期,我国自中亚五国进口农产品25.8亿元,增长42.9%。

出口方面,我国对中亚五国出口机电、劳动密集型产品“并驾齐驱”。前4个月,出口机电产品515.8亿元,同比增长68.3%,占同期我国与中亚五国出口总值的45.2%;出口纺织服装、鞋靴等劳动密集型产品474亿元,增长75.2%,占41.6%。

从经营主体看,前4个月我国民营企业对中亚五国进出口1108.8亿元,同比增长64.6%,占我国与中亚五国进出口总值的64.1%,提升10.6个百分点,贸易活力进一步增强。

为促进中国同中亚五国贸易畅通,当前,海关部门积极推动我国与中亚毗邻国家公路口岸恢复客货运输常态化运行,进一步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合作。此外,为促进农食产品贸易发展,海关还积极推动中亚国家粮食、水果、油料、乳品、畜牧产品等优质农食产品输华,持续扩大农副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

据悉,目前中亚国家有百余种农食产品可对华出口,批准注册企业超过4000家;海关已面向中亚国家开通8条农副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实现了公路口岸全覆盖。


联合国上调今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

新华网: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5月16日发布《202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年中更新报告,将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从年初预测的1.9%上调至2.3%,将2024年增长预期从2.7%下调至2.5%。

这份报告将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从年初预测的4.8%上调至5.3%,将美国和欧盟的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从0.4%、0.2%上调至1.1%、0.9%。

其他主要经济体中,2023年日本经济增长预期低于年初预测;英国和俄罗斯经济将出现萎缩,但萎缩幅度好于年初预测;巴西经济增长预期略高于年初预测。

报告认为,2023年世界经济状况好于此前预测。

报告预计,2023年发达经济体将增长1.0%,高于年初预测的0.4%;发展中经济体将增长4.1%,略高于年初预测的3.9%;最不发达经济体将增长4.1%,低于年初预测的4.4%,也远低于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需的7%的年增长率。

报告预计,世界货物和服务贸易2023年将增长2.3%,高于年初预测。但疫情延宕、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货币政策紧缩等因素将继续制约世界贸易增长。

报告认为,受疫情延宕、乌克兰危机、气候变化、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等因素影响,世界经济恐将进入长期低增长阶段。

分享到:
信息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