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综述(2025年7月20日--2025年8月15日)

发布日期:2025-08-26 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 浏览次数:111

【导读】:《信息与分析》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主办的内部刊物,主要刊发为宏观经济运行、就业形势分析、社会保障研究、收入分配改革、人事人才动态等信息摘编和专题分析报告,面向部属各单位提供综合性信息服务,其中的“动态综述”、“宏观经济与就业主要指标监测”、“就业形势分析”等的系列报告广受好评。

动态综述

(2025年7月20日--2025年8月15日)

信息中心趋势分析小组


一、相关领域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季节性上升

国家统计局:1-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月持平。本地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3%;外来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1%,其中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9%。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月下降0.1个百分点。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8.5小时。


新经济领域对AI人才需求全面上升

光明网:据脉脉数据显示,自2025年2月以来,脉脉平台每月新增上万名AI人才将求职状态改为“正在看机会”,到2025年7月,有41.07%国内AI头部公司员工的求职状态为“正在看机会”。与之对应的是,超过1000家AI公司正在脉脉上争夺AI人才,企业高管亲自下场招聘,HR、猎头分钟级活跃,快速捕捉AI人才动态。

脉脉平台上,用户的求职状态有三类:正在看机会、关注行情和半年不看机会,求职状态变化是观察人才活跃度的重要指标。脉脉商业运营总监杨滢透露,“2025年2月是一个关键转折点,AI领域从业者在脉脉上将状态改为‘正在看机会’的数量开始显著飙升。”2月以来,脉脉平台上每月新增上万名“正在看机会”的AI人才,到7月,已有41.07%国内AI头部公司员工的求职状态为“正在看机会”,具有明显的跳槽意向。相比之下,互联网从业者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主动跳槽意向,“正在看机会”的人才比例为14.65%。

杨滢表示,2025年新经济领域对AI人才的需求全面上升,人才需求不仅仅局限在核心技术人才,产品经理、HRBP、品牌经理、运营经理等非技术岗位也涌现出大量机会。有AI项目经历的求职者在脉脉更新个人履历之后,其个人主页访问量通常能获得显著提升。


前程无忧:近八成应届高校毕业生采用AI工具增强求职竞争力

新京报:8月5日,前程无忧51job发布了《校园招聘白皮书2025》(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2025届校园招聘中,79.1%的应届高校毕业生采用了人工智能(AI)工具来增强求职竞争力。

《白皮书》指出,随着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大量新职业、新岗位正在涌现。仅在2024年,全国新增布点的高校专业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等工科专业位列前十,显示出技术型人才的持续走俏。

雇主方面也展现出更强的“抢人”意愿。前程无忧调研发现,以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等行业为例,2025届毕业生校招启动时间平均提前了近半个月。其中,Top500强企业在双一流院校的宣讲会平均到场率高达83%,比上一年增长5个百分点。

AI工具正在改变毕业生的求职方式。2025届校园招聘中,79.1%的应届高校毕业生采用了AI工具来增强求职竞争力,其中51.3%用于简历优化,48.9%用于面试模拟练习,另有35%和33.3%分别用于获取职业咨询和求职技巧。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它将重新定义毕业生的求职准备过程以及与潜在雇主之间的互动方式。

虽然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仍是多数毕业生的首选,但就业流向正在发生显著变化。《白皮书》数据显示,成都、杭州、武汉等“新一线城市”在毕业生中的吸引力持续上升,特别是在IT、制造、文创等产业带动下,“区域集聚效应”明显增强。

与此同时,“返乡就业”比例有所提升,部分“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倾向回归户籍所在地,享受地方政府提供的安家补贴、事业编制通道等政策红利。这不仅反映出就业观念的理性回归,也体现出各地高质量发展对人才吸引力的实质增强。

部分传统行业如制造业、建筑业表示“技工难求”,而金融、传媒、教育等领域则出现“千人争一岗”的现象。同时,毕业生的简历投递也呈现“头部集中化”。前程无忧调研显示,约60%的简历集中投向前20%的用人单位,而更多中小企业则面临“投递空窗期”。

值得关注的是,曾一度降温的“管培生项目”正在回暖。在用人需求升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企业选择与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创新工坊或“产业教授”机制,从人才源头开始介入能力塑造。这种“前置培养+招聘直通”模式,或将成为未来五年校园招聘的主流路径。


聚焦全球留学生求职和企业校招 Uoffer求职发布《2025双白皮书》

环球网:为了把握留学生求职新风向和企业海外招聘新趋势,近日,全球校招猎头与人才培训一体化平台IntelliPro & Uoffer发布《2025中国留学生求职白皮书》和《2025中国企业海外初级人才招聘白皮书》(以下简称“《2025双白皮书》”)

市场不确定性叠加AI冲击,行业领域岗位供给分化

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BLS)的数据,美国技术、医疗健康和绿色能源等领域继续扩张,一些传统行业的就业机会则有所减少,科技领域依然是最大的就业增长点。例如,2024年计算机和数学类岗位的年均增长率为12.7%,远高于7%的平均水平。

普华永道(PwC)分析显示,在AI密集型行业,如金融服务和信息技术领域,AI的引入使得生产力增长几乎是其他行业的五倍,但是初级岗位和高级岗位呈现出了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在这些行业中,对综合素质更强的高级数据分析师和数据工程师的需求大幅增加。与传统岗位相比,要求掌握AI技术的岗位在过去几年中增长了3.5倍。《2025中国留学生求职白皮书》指出,美国高校人工智能相关硕士授予数十年间增长超70%,博士增长近50%,其中国际学生贡献了超过一半以上人才储备。

海归群体扩容,商科与计算机成“黄金赛道”

根据智联招聘日前发布的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在国内求职的海归人数较2023年增长7%,达到2018年的1.44倍;其中,回国求职的应届留学生人数较2023年增长19%,达到2018年的两倍,越来越多留学生选择回国寻求就业和发展机会。在专业分布上,商科和计算机继续稳居首位,法学、教育学等社科类专业也具备可观发展潜力。

《2025中国留学生求职白皮书》指出,AI冲击与签证收紧背景下,海外中国留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求职挑战。而《2025中国企业海外初级人才招聘白皮书》则揭示,中国企业在全球抢人战中也正遭遇“时间紧、资源散、落地难”等实际困境。在技术更迭、出海扩张、跨文化管理需求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具备国际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正成为企业争抢的关键资源。《2025中国企业海外初级人才招聘白皮书》通过对北美、欧洲、亚洲三大区域的人才供需结构分析,指出了企业校招中普遍存在的四大核心挑战:

AI人才极度紧缺,“湾区效应”显现

AI与数据科学人才在全球范围内一将难求,2025年全球AI岗位空缺超过420万个,合格人才却不足32万,人才缺口高达93%。美国旧金山湾区仍是AI人才最密集的地区,超6.1万人从事相关工作,但即便如此,高阶算法、大模型开发人才依然严重短缺,企业平均填补AI岗位用时高达142天。

本地招聘转化率持续下滑,难觅匹配人选

数据显示,2024年全行业“申请到面试”平均转化率仅为3%,科技领域甚至更低。在2025年春招季,大厂新招应届生数量较2023年减少25%。除北美外,一些新兴市场如东南亚、非洲也面临“人多但高质量候选人稀缺”的结构性矛盾。

行业与区域错配严重,复合型人才供不应求

医疗健康、新能源、制造业等行业对“技术+商业”复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例如,既懂AI又能对接临床场景的产品经理、既懂材料又具市场洞察的拓展专家,这类人才在全球范围内都呈现明显短缺。

签证移民政策加剧人才流动不确定性

签证调整、移民政策变化等,都对跨国招聘造成波动。据安永2025年报告,74%的企业在填补高级职位时遭遇人才短缺,而未来三年,如何灵活管理国际人才流动将成为企业全球化战略的核心能力之一。


美国7月非农新增就业7.3万人 失业率为4.2%

中国新闻网:美国劳工部8月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7月非农部门新增就业7.3万人,失业率为4.2%,环比上升0.1个百分点。

与此前月均新增就业超过14万人相比,上述数据远低于市场普遍预期,随即引发美国金融市场波动。当天早盘,华尔街股市下跌,美债收益率大幅走低。

不仅如此,美国劳工部还大幅下修5月和6月的就业数据:5月非农新增就业由14.4万人下调至1.9万人,6月则由14.7万人下调至1.4万人。

《华盛顿邮报》指出,5月和6月合计下修25.8万个就业岗位,“这一修正幅度令人震惊”,“市场对美国经济放缓的担忧在最新的就业增长报告中得到了进一步印证”。

数据显示,美国7月的就业增长主要来自医疗保健和社会服务行业,联邦政府就业人数则继续减少。其中,医疗保健业新增就业5.5万人,社会服务业新增1.8万人。联邦政府就业在7月减少1.2万人,自1月以来已累计减岗8.4万人。

在薪资增长方面,美国7月份非农部门员工的平均时薪为36.44美元,环比上涨0.3%,同比上涨3.9%。

在7月就业数据公布前,美联储发布了两位在日前货币政策会议上罕见投下反对票的理事的声明。二人均在声明中阐述了对当前美国劳动力市场的评估。

美联储负责监管事务的副主席米歇尔·鲍曼指出,尽管表面上美国劳动力市场状况良好,但一旦考虑到预期的数据修正,私营部门的新增就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其他数据显示劳动力市场的下行风险正在上升。在核心通胀接近目标、通胀上行风险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不应等到劳动力市场明显恶化后才开始降息。

美联储理事克里斯托弗·沃勒的声明说,美国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已经下降,脆弱性迹象日益明显。今年以来,就业人口比率出现显著下滑,企业减少招聘但仍保留现有员工,就业增长集中在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小的少数行业,如医疗保健和社会服务业。

美联社分析认为,由于就业数据意外疲软,投资者对美联储9月降息的预期将显著升温。


二、宏观经济

2025年7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发布2025年7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1.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7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3%,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回落。

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0.3%,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中型企业PMI为49.5%,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小型企业PMI为46.4%,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

从分类指数看,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均高于临界点,新订单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低于临界点。生产指数为50.5%,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仍高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生产延续扩张。新订单指数为49.4%,比上月下降0.8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有所放缓。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7.7%,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继续减少。从业人员指数为48.0%,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略有回升。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0.3%,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继续加快。

2.中国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7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1%,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仍高于临界点。

分行业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6%,比上月下降2.2个百分点;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0%,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从行业看,铁路运输、航空运输、邮政、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房地产、居民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低于临界点。

新订单指数为45.7%,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市场需求回落。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0.3%,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于经营活动的投入品价格总体水平有所上涨。销售价格指数为47.9%,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销售价格总体水平较上月下降。从业人员指数为45.6%,比上个月上升0.1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略有改善。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5.8%,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持续位于较高景气区间,表明多数非制造业企业对市场发展保持乐观。

3.中国综合PMI产出指数运行情况

7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0.2%,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仍高于临界点,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保持扩张。


2025年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7%

国家统计局: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780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4931亿元,增长4.3%。1—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4238亿元,增长4.8%。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257014亿元,增长5.3%。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7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3620亿元,同比增长3.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160亿元,增长3.9%。1—7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46669亿元,增长4.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7569亿元,增长4.7%。

按消费类型分,7月份,商品零售额34276亿元,同比增长4.0%;餐饮收入4504亿元,增长1.1%。1—7月份,商品零售额252254亿元,增长4.9%;餐饮收入31984亿元,增长3.8%。

按零售业态分,1—7月份,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便利店、超市、百货店、专业店、品牌专卖店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7.0%、5.2%、1.1%、5.8%、1.9%。

1—7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86835亿元,同比增长9.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70790亿元,增长6.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9%;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穿类、用类商品分别增长14.7%、1.7%、5.8%。


2025年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

国家统计局:2025年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88229亿元,同比增长1.6%(按可比口径计算,详见附注7)。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5%。从环比看,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降0.63%。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5646亿元,同比增长5.6%;第二产业投资104455亿元,增长8.9%;第三产业投资178128亿元,下降2.3%。

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9.0%。其中,采矿业投资增长3.0%,制造业投资增长6.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21.5%。

第三产业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3.2%。其中,水上运输业投资增长18.9%,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12.6%,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5.9%。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同比下降2.4%,中部地区投资增长3.2%,西部地区投资增长3.6%,东北地区投资下降3.0%。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港澳台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外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5.7%。


2025年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7%

国家统计局: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5.7%(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从环比看,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38%。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

分三大门类看,7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制造业增长6.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3%。

分经济类型看,7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股份制企业增长6.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2.8%;私营企业增长5.0%。

分行业看,7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35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4.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4.1%,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5.6%,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0.1%,纺织业增长1.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7.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0.6%,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8.6%,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6.8%,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8.4%,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8%,汽车制造业增长8.5%,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3.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0.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0.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4%。

分产品看,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623种产品中有335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其中,钢材12295万吨,同比增长6.4%;水泥14557万吨,下降5.6%;十种有色金属681万吨,增长2.2%;乙烯312万吨,增长9.1%;汽车251.0万辆,增长8.4%,其中新能源汽车117.6万辆,增长17.1%;发电量9267亿千瓦时,增长3.1%;原油加工量6306万吨,增长8.9%。

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1%,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290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0.8%。


7月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7%

央广网:在15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今年以来,我国货物进出口持续增长,展现出较强韧性和活力,下半年,外贸多元化对出口的支撑将会继续显现。

新闻发言人介绍,7月份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7%,比上月加快1.5个百分点,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了中国力量。从下半年情况看,我国出口增长仍具有不少有利条件:

外贸多元化成效继续显现

尽管受高关税影响,我国对美出口下降,但对主要传统贸易伙伴和新兴贸易伙伴出口持续增长,1-7月份,我国对东盟、欧盟、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额分别增长14.8%、8.2%和11.7%。随着我国持续深化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外贸多元化对出口的支撑将会继续显现。

出口商品竞争力增强

我国企业大力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加快转型步伐,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技术含量逐步提升,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1-7月份,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9.3%,其中集成电路出口增长21.8%。高技术产品出口向好,1-7月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增长7.2%。

广大外贸企业活力较强

1-7月份我国民营企业出口同比增长8.7%,快于全部货物出口增速。此外,各地区各部门帮助外贸企业稳订单、拓市场,政策效果也会继续显现。

付凌晖表示,总的来看,尽管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对我国外贸发展带来一定压力,但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会改变,产业体系完整的优势明显,外贸企业积极应变,稳外贸政策持续显效,将继续支撑外贸稳健发展。

分享到:
信息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