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综述(2025年7月6日--2025年7月20日)

发布日期:2025-07-31 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 浏览次数:34

【导读】:《信息与分析》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主办的内部刊物,主要刊发为宏观经济运行、就业形势分析、社会保障研究、收入分配改革、人事人才动态等信息摘编和专题分析报告,面向部属各单位提供综合性信息服务,其中的“动态综述”、“宏观经济与就业主要指标监测”、“就业形势分析”等的系列报告广受好评。

动态综述

(2025年7月6日--2025年7月20日)

信息中心趋势分析小组


一、相关领域     

“十四五”期间一批有力度有温度的民生政策落实落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义务教育巩固率和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都在95%以上……“十四五”以来,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成果,正实打实地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介绍,“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7项民生指标,在20项主要指标中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是历次五年规划中最高的。在这张亮眼的民生成绩单中,教育、医疗、“一老一小”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了真切回应: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或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比例达到97%,比“十三五”末提高11.2个百分点,教育更公平更普及。“十四五”期间新增布局11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现总数达125个,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从无到有、惠及4亿多人次,群众能够就近享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员超过1.8亿,托位数达到574万个、比“十三五”末增长125%;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从“十二五”到“十四五”,每5年都增长了1岁。

“基础稳、保障牢、政策实,是‘十四五’民生保障方面的几个突出亮点。特别是每年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在1200万人以上,这一成绩是在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下取得的,体现了我国经济的韧性和政策针对性有效性,极为难得,为民生改善提供了坚实支撑。”涂圣伟说。


三年间全国城乡残疾人新增就业164.8万人 就业率提高4.8%

中国新闻网:国新办16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有关情况。中国残联副主席、副理事长李东梅在会上介绍,一期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取得的主要成果,可以用“三个突破”这样的关键词进行概括:

第一个突破是推动残疾人实现更为充分的就业。2022-2024年全国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164.8万人,三年间就业年龄段残疾人就业率提升了4.8%。第二个突破是残疾人就业技能进一步得到提升。三年间实名培训城乡残疾人142.7万人次。第三个突破是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超过85%。


58同城:数据显示服务业招聘需求呈现走高态势

人民网:近日,58同城发布2025年二季度人才流动数据,从城市、职位、薪资等维度勾勒招聘求职新趋势。数据显示,政策助力下,服务消费稳中向好,服务业招聘需求呈现走高态势。

今年以来,稳就业政策持续发力,餐饮、文娱等服务消费企业稳岗扩岗。58同城数据显示,二季度,企业招聘需求环比增长5.7%,求职者简历投递量增幅明显。从城市维度看,成都、重庆、东莞、长沙、天津的招聘需求环比涨幅明显,产业优势和政策支持发挥作用。从求职者偏好来看,一线城市“虹吸效应”仍然强劲,北京位居求职简历投递活跃城市榜首;东莞、郑州、合肥投递量环比涨幅超过30%。

当前,多地按下促消费“加速键”,直接带动餐饮、零售岗位需求增长。同时,随着服务消费“升温”、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服务业、制造业的就业潜力正不断被释放。热门岗位中,招聘需求环比增速较快的岗位有文员、厨师、服务员、收银员、店员/营业员,其中服务员、文员、厨师的招聘需求环比一季度增长超10%。

此外,伴随平台经济快速发展,新就业形态打破了传统就业的时空边界,为求职者提供了更灵活、更多元的选择,成为推动人才跨城市、跨行业流动的重要动力。从热门行业人才流动趋势来看,二季度,城市服务业求职人数环比上涨3.2%,北京最受服务业求职者青睐,武汉、长沙、郑州、东莞、成都的简历投递量环比涨幅超5%。


智联招聘:二季度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人才供需活跃

经济日报:智联招聘日前发布的《2025年二季度人才市场热点快报》显示,二季度,我国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蓬勃发展,人才市场在产业结构升级与消费需求迭代的驱动下呈现鲜明活力。

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现代服务业招聘需求增势亮眼。其中,宠物服务以72.2%的招聘职位数增速居所有服务行业之首。《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城镇(犬猫)消费市场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它经济”发展态势迅猛,催生相关宠物医疗、宠物美容、行为训练等服务人才的需求。

汽车后市场、养老/看护、游戏、在线生活服务等行业也位列增速前五榜单,招聘职位数分别同比增长52.4%、42.1%、34.7%,33.4%。细看汽车后市场的主要招聘职业,汽车维修的招聘职位数占比最高,为15.5%;增速最快的则为汽车售后服务,同比增长83.9%,汽车美容以77.5%紧随其后,折射出汽车后市场服务链条持续升级的趋势。

养老/看护行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季度招聘同比增速位于所有服务业的第三位。职业类型主要涵盖护工、护士、护士长、社工、内科医生等,多元服务需求正在形成。护工的招聘职位数占比最大,近10%。

游戏运营以34.5%的占比居首,成为游戏行业最火热的招聘岗位,远高于其他职业,凸显出游戏运营在整个游戏业务链条中的关键地位。从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速来看,游戏运营和游戏测试的增速极为突出,分别达到了327.3%和347.2%,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

在智能制造浪潮与前沿科技突破的双重驱动下,我国先进制造业朝着“新兴领域突破、战略领域夯实、传统领域升级”的方向不断纵深发展。智联招聘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人形机器人领域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398.1%,增速遥遥领先。其次是军工制造,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76.7%,这背后离不开国家战略的强牵引。

新材料行业招聘增速达72.1%。国家统计局5月份工业生产数据显示,高性能化学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等新材料产品产量分别增长92.2%、21.5%,进一步印证国家对高性能材料研发应用的重视。

智能硬件招聘需求增速达50.3%,这表明了消费电子、物联网等领域在技术迭代中保持活力,与消费市场智能化升级共振。而航空/航天研究与制造虽仅增长3.8%,但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长期对高精尖技术人才存在刚性需求。

报告指出,随着产业变革与消费升级的持续深化,二季度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呈现出较快增长趋势,相关行业招聘需求集中释放。对于求职者而言,把握新兴产业红利期、强化相关技能,才能适应时代的变革;对于企业来说,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结构,才能筑牢竞争优势。


上半年中国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

中国新闻网:中国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跑赢”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

上半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40元(人民币,下同),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5.4%。同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6605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略高于GDP增速。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上半年中国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同比名义增长4.7%,实际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36元,同比名义增长5.9%,实际增长6.2%。上半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8186元,同比名义增长4.8%。

当天公布的数据还显示,上半年,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309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5.2%,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5.3%。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郭丽岩认为,在中国经济“就业—收入—消费—生产”的闭环中,堵点和卡点正在被打破。其目的是要畅通稳岗就业、增加收入、提振消费的链条,从而使整个经济运行内在稳定性不断提升,中长期能够有更多成长性。


香港最新失业率维持3.5% 低于市场预期

中国新闻网: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17日公布,2025年4月至6月香港经季节性调整的失业率为3.5%,与上一阶段(2025年3月至5月)相同。就业不足率在该两段期间也保持不变,维持1.4%。

与上一阶段比较,今年4月至6月各行业失业率变动不一,艺术、娱乐及康乐活动业,以及专业及商用服务业(不包括清洁及同类活动)下降,建造业和餐饮服务活动业则上升。各行业的就业不足率亦变动不一,但幅度普遍不大。

数据显示,今年4月至6月总就业人数减少至365.73万人,减少约7400人;总劳动人口降至379.35万人,减少约7000人;失业人数为13.62万人,与上一阶段相若;就业不足人数降至52600人,减少约1000人。

大新金融集团首席经济及策略师温嘉炜表示,最新失业率低于市场预期的3.6%。他认为,失业率维持不变,或由于不同行业增聘或缩减人手步伐不一所致。

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表示,香港不同行业正在转型,相关失业率升降趋势会有差别。展望未来,失业率走势取决于整体经济表现。应届毕业生和离校人士在夏季投入劳工市场,或影响整体就业情况。不过,香港经济继续扩张,应会为劳工市场提供支持。


二、宏观经济

2025年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8%

国家统计局: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8%(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从环比看,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50%。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

分三大门类看,6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制造业增长7.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8%。

分经济类型看,6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股份制企业增长7.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5.5%;私营企业增长6.2%。

分行业看,6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36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6.5%,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3.6%,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8.2%,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3.4%,纺织业增长2.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7.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0.1%,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4.1%,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9.2%,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7.8%,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4.6%,汽车制造业增长11.4%,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0.1%,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1.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1.0%,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6%。

分产品看,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623种产品中有379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其中,钢材12784万吨,同比增长1.8%;水泥15547万吨,下降5.3%;十种有色金属695万吨,增长4.4%;乙烯285万吨,增长5.8%;汽车280.9万辆,增长8.8%,其中新能源汽车123.4万辆,增长18.8%;发电量7963亿千瓦时,增长1.7%;原油加工量6224万吨,增长8.5%。

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4.3%,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3676亿元,同比名义增长4.0%。


2025年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8%

国家统计局: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287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7649亿元,增长4.8%。1—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458亿元,同比增长5.0%。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221990亿元,增长5.5%。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6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6559亿元,同比增长4.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728亿元,增长4.5%。1—6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13050亿元,增长5.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2409亿元,增长4.9%。

按消费类型分,6月份,商品零售额37580亿元,同比增长5.3%;餐饮收入4708亿元,增长0.9%。1—6月份,商品零售额217978亿元,增长5.1%;餐饮收入27480亿元,增长4.3%。

按零售业态分,1—6月份,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便利店、超市、百货店、专业店、品牌专卖店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7.5%、5.4%、1.2%、6.4%、2.4%。

1—6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74295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61191亿元,增长6.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9%;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穿类、用类商品分别增长15.7%、1.4%、5.3%。


2025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

国家统计局:2025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48654亿元,同比增长2.8%(按可比口径计算)。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0.6%。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5.3%。从环比看,6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降0.1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4816亿元,同比增长6.5%;第二产业投资88294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投资155543亿元,下降1.1%。

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0.3%。其中,采矿业投资增长3.4%,制造业投资增长7.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22.8%。

第三产业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4.6%。其中,水上运输业投资增长21.8%,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15.4%,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4.2%。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同比下降0.8%,中部地区投资增长3.2%,西部地区投资增长4.8%,东北地区投资下降1.9%。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港澳台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8%,外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3.6%。


海关总署:今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2.9%

中国新网网:国新办14日上午就2025年上半年进出口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在会上透露,今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21.7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

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21.7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其中,出口13万亿元,增长7.2%;进口8.79万亿元,下降2.7%。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外贸规模稳定增长。上半年,我国进出口规模站稳20万亿元的台阶,创历史同期新高。从季度走势看,二季度进出口同比增长4.5%,比一季度加快了3.2个百分点,连续7个季度保持同比增长。

二是外贸“朋友圈”更加多元。上半年,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1.29万亿元,增长4.7%,占进出口总值的51.8%,较去年同期提升0.9个百分点。其中,对东盟进出口3.67万亿元,增长9.6%。同期,对欧盟、韩国、日本等进出口都实现了增长。

三是出口动能向优向新。上半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7.8万亿元,增长9.5%,占出口总值的60%,较去年同期提升了1.2个百分点。其中,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的高端装备增长超两成,代表绿色低碳的“新三样”产品增长12.7%。

四是内需扩大带动进口趋稳。随着“两重”“两新”等政策持续发力,二季度进口转为正增长。上半年,我国石化、纺织等机械设备进口增速都达到了两位数,电子元件等关键零部件较快增长,原油、金属矿砂等重要原材料的进口量增加。

五是外贸经营主体活力不断释放。上半年,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62.8万家,历史同期首次突破60万家,较去年同期增加了4.3万家。其中,民营企业54.7万家,进出口增长7.3%,占进出口总值近6成。

分享到:
信息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