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19 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 浏览次数:54
动态综述
(2025年8月15日--2025年9月2日)
信息中心趋势分析小组
一、相关领域
报告:AI人才成高科技行业刚性需求,算法类岗位薪酬看涨
第一财经:近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前程无忧51job发布《2026届校招市场AI人才需求报告》。数据显示,近60%的高科技企业已将AI人才纳入核心招聘目标,其创新驱动发展的特性决定了对AI人才的刚性需求,远超金融业(40.1%)和专业服务业(26.7%)。餐饮/酒店/旅游业核心岗位以人工服务为主,多数企业更倾向于维持现有服务模式,对AI人才吸纳能力相对有限。
从AI人才需求量来看,65.8%的企业招聘AI相关应届生5人以内,招聘规模在5-20人的企业共占比27.1%,另有7.1%的企业招聘AI相关应届生人数超过20人。多数企业对AI人才的需求仍处于培育和试点阶段,部分头部科技企业和数字化转型领先的传统企业已开始规模化布局AI人才储备,以应对未来业务发展需求。
AI正在重构应届生岗位图谱,技术含金量决定需求弹性。调查显示,近六成企业对AI技术研发类岗位应届生需求有所增长,35.6%的企业对技术支持类岗位应届生需求有所上升,而20.3%的企业缩减基础客服等标准化或重复性岗位应届生编制。
大模型浪潮下,AI技术研发类岗位薪酬中位值较高。数据显示:大模型算法工程师以24760元/月的中位薪酬领跑,深度学习工程师(24466元/月)和自然语言处理工程师(24378元/月)紧随其后;多模态算法工程师、自动驾驶算法工程师、机器学习工程师、推荐算法工程师薪酬中位值均超过23000元/月;支持性岗位如AI测试工程师(13621元/月)和AI数据训练师(8513元/月)与核心技术岗位的薪资存在显著差距,凸显行业对高端技术人才的倾斜。
整体来看,当前的 AI岗位校招市场正呈现出“需求稳增、结构优化、薪酬分化”的三大特征。随着AI技术深入产业,企业对高素质、高潜力的AI应届生需求将持续增长,具备扎实算法基础和项目经验的人才将成为最大赢家。
研究报告:二三线城市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吸引力提高
中国新闻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地选择,堪称城市就业吸引力最鲜活的“晴雨表”。近日,基于对我国部分2020届至2024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进行跟踪评价,第三方机构麦可思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对应届本科生就业地选择进行了调查。
报告显示,近五年间,应届本科生的就业重心有向二、三线及以下城市倾斜的趋势,但一线和部分强势新一线城市的核心优势并未削弱,在就业满意度方面仍然领跑。
报告显示,从毕业生就业比例来看,近五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在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均有小幅下降,从2020届的17%、27%,降至2024届的15%、25%,近两届基本持平;在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及以下就业的比例分别从2020届的19%、37%,升至2024届的21%、39%。
报告分析,非一线城市的特色产业集群不断培育和发展,为本科毕业生提供了更多优质岗位,增强了中小型城市的吸纳能力,也让应届本科生的就业选择正从“高度集中于一线城市”转向“多元分布”。
不过,报告也指出,从各城市本地就业本科生中外省籍毕业生占比看,北京、上海仍是吸引力最高的城市。一线城市凭借其领先的经济体量、完善的产业生态、丰富的就业选择和优厚的薪酬回报,依然保持着对毕业生的强劲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显示,部分新一线城市,如东莞(63%)、苏州(55%)、南京(53%)外省籍毕业生占比出现明显上升,在人才竞争中潜力显现。
从就业满意度来看,就业城市的吸引力不仅源自突出的薪资增长优势,更与职业发展平台和资源密切相关。这令上海(85.9%)、北京(84.8%)连续多年位居一线、新一线城市就业满意度榜前列。
同时,部分新一线城市凭借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较低生活成本与持续改善的生活品质,依托特色产业集群创造更多优质岗位与收入,显著提升了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尤其在杭州(81.9%)、宁波(81.5%)、苏州(80.7%)、南京(80.5%)就业的2024届本科毕业生,其就业满意度超越广州、深圳两个一线城市。
2025年1-7月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共济2.31亿人次 共济金额304.57亿元
中国新闻网:据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目前,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共济可以通过即时调用被绑定人个人账户、医保钱包转账等方式实现。2025年1-7月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共济人次2.31亿,金额304.57亿元。
1.通过即时调用被绑定人个人账户方式进行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省内共济情况
2025年1-7月,通过即时调用被绑定人个人账户方式进行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省内共济的人次2.31亿,共济金额303.41亿元。
从共济地域看,同一统筹区(通常是同一个地市)内共济2.12亿人次,共济金额269.94亿元;省内跨统筹区共济1950.72万人次,共济金额33.47亿元。
从共济用途看,用于支付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发生的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274.87亿元,用于支付在定点零售药店发生的个人负担的费用17.34亿元,用于参加居民基本医保等的个人缴费7.09亿元。
2.通过医保钱包转账方式进行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省内、跨省共济情况
2025年1-7月,通过医保钱包转账方式进行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省内、跨省共济共17.06万笔,转账金额11612.69万元。
2025年7月,通过医保钱包转账方式进行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省内、跨省共济共7.05万笔,转账金额4952.19万元;支付就医购药费用总计2.29万笔,支付金额418.88万元。从共济地域看,省内转账3.83万笔,转账金额2743.13万元;跨省转账3.22万笔,转账金额2209.06万元。
德国8月报告失业人数超300万
中国新闻网:德国联邦劳工局29日公布数据显示,德国8月失业人数较7月增加4.6万人,达到302.5万。这是自2015年2月以来,德国失业人数再次突破300万大关。
同期数据显示,德国8月失业率环比上升0.1个百分点,达到6.4%。全国范围内,不来梅(11.8%)和柏林(10.5%)这两个城市州的失业率仍居最高水平,而南部的巴伐利亚州(4.2%)和巴登-符腾堡州(4.7%)则最低。
德联邦劳工局将失业人数上升归因于企业暑期休假以及经济疲软。联邦劳工局局长安德里亚·纳勒斯表示,劳动力市场仍受到过去几年经济低迷的影响,但也已出现初步的稳定迹象。
德国劳工部长巴贝尔·巴斯将就业市场困境视为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及乌克兰危机影响的结果。她表示,为了经济重新增长,以及为就业市场带来活力,德国需要保障安全,并大力推动投资和就业。联邦政府推出的大规模投资计划为企业提供了必要的激励措施。
德国伊弗经济研究所所长克莱门斯·菲斯特指出,德国整体环境不利于就业市场发展。他表示,许多企业正在裁员,同时德国相较其他竞争地区,官僚作风和监管负担重,税收也很高。菲斯特预计,失业人数上升可能对德国经济带来更多负面影响。
二、宏观经济
2025年8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国家统计局网站: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发布2025年8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1.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8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4%,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改善。
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0.8%,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中型企业PMI为48.9%,比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小型企业PMI为46.6%,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
从分类指数看,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均高于临界点,新订单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低于临界点。生产指数为50.8%,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生产扩张加快。新订单指数为49.5%,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景气水平略有改善。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8.0%,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仍低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降幅收窄。从业人员指数为47.9%,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略有回落。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0.5%,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持续加快。
2.中国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8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3%,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非制造业继续保持扩张。
分行业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9.1%,比上月下降1.5个百分点;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5%,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从行业看,铁路运输、水上运输、航空运输、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资本市场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零售、房地产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低于临界点。
新订单指数为46.6%,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市场需求景气度改善。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0.3%,与上月持平,高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于经营活动的投入品价格总体水平继续上涨。销售价格指数为48.6%,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销售价格总体水平降幅收窄。从业人员指数为45.6%,与上月持平,仍低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依然偏弱。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6.2%,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表明多数非制造业企业对市场发展前景较为乐观。
3.中国综合PMI产出指数运行情况
8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0.5%,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持续高于临界点,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扩张有所加快。
2024年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增长14.2%
国家统计局网站:为动态监测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变动情况,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基于《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监测制度》,采用定基指数方法测算了2024年经济发展新动能情况指数。结果显示,2024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以2022年为100)为136.0,比上年增长14.2%。2024年,各项分类指数与上年相比均有提升,其中,网络经济和创新驱动对总指数增长的贡献较大。
网络经济指数。2024年,网络经济指数为142.4,比上年增长16.2%,对总指数增长的贡献率为35.2%。
创新驱动指数。2024年,创新驱动指数为138.5,比上年增长13.2%,对总指数增长的贡献率为28.5%。
经济活力指数。2024年,经济活力指数为130.9,比上年增长14.5%,对总指数增长的贡献率为19.6%。
转型升级指数。2024年,转型升级指数为127.8,比上年增长12.5%,对总指数增长的贡献率为16.7%。
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
中国新闻网: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国家统计局工业司统计师于卫宁解读2025年7月份工业企业利润数据称,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促进物价水平合理回升系列政策逐步落地实施,带动企业盈利水平持续恢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状况呈现以下特点:
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保持增长,利润降幅连续收窄。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0.9%,1—7月份增长2.3%,今年以来营业收入持续增长,为企业盈利恢复创造有利条件。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5%,降幅较6月份收窄2.8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收窄,1—7月份利润降幅较上半年收窄0.1个百分点,企业盈利水平继续好转。从营业收入扣减营业成本计算的毛利润角度看,7月份企业毛利润由6月份下降1.3%转为增长0.1%。
制造业利润较快增长,对规上工业利润恢复贡献较大。7月份,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6.8%,增速较6月份加快5.4个百分点,拉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较6月份加快3.6个百分点。从各板块看,原材料制造业利润由6月份下降5.0%转为增长36.9%,其中钢铁、石油加工行业同比扭亏为盈,当月分别实现利润总额180.9亿元、34.6亿元;消费品制造业下降4.7%,降幅较6月份收窄3.0个百分点。
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快速增长,引领作用明显。7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利润由6月份下降0.9%转为增长18.9%,拉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较6月份加快2.9个百分点,引领作用明显。其中,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技术水平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行业利润增长40.9%;在半导体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的背景下,相关的集成电路制造、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半导体分立器件制造等行业利润分别增长176.1%、104.5%、27.1%;生物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推动生物药品制造、化学药品制剂制造等行业利润分别增长36.3%、6.9%。
“两新”政策成效显著,持续带动行业利润增长。“两新”政策实施以来成效明显,带动相关行业利润增长较快。7月份,在大规模设备更新相关政策带动下,电子和电工机械专用设备制造、通用零部件制造、食品饮料烟草及饲料生产专用设备制造等行业利润快速增长,同比分别增长87.9%、15.3%、11.3%。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计算机整机制造、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家用清洁卫生电器具制造等行业利润分别增长124.2%、100.0%、29.7%;产业链条相关的计算机外围设备制造、敏感元件及传感器制造等行业利润分别增长57.0%、51.9%。
中小型企业利润改善明显,私营企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中型、小型企业利润分别由6月份下降7.8%、9.7%转为增长1.8%、0.5%,效益状况改善较为明显。私营企业当月利润增长2.6%,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
下阶段,在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较多、国内市场需求仍显不足、部分行业供求矛盾突出的背景下,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灵活性预见性,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强化创新驱动,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6月全球经贸摩擦指数为92,处于中高位
中国新闻网:中国贸促会27日召开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中国贸促会新闻发言人王冠男通报6月全球经贸摩擦指数。
从综合指数看,6月全球经贸摩擦指数为92,处于中高位。受美国延长暂停征收对等关税期限等因素影响,全球经贸摩擦继续呈现缓和态势,全球经贸摩擦措施涉及金额同比下降14.7%,环比下降13.7%。
从国别指数看,在监测范围内的20个国家(地区)中,印度、美国和巴西的全球经贸摩擦指数位居前三,美国的全球经贸摩擦措施涉及金额最多,连续12个月居首。
从行业指数看,在监测范围内13个主要行业中,经贸摩擦措施的冲突点聚焦于电子、运输设备和机械设备行业,其中电子行业经贸摩擦指数居首。
从分项指数看,在监测范围内的20个国家(地区)共发布23项进出口关税措施,发起47起贸易救济调查,向WTO提交技术性贸易壁垒(TBT)通报和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SPS)通报93项,发布进出口限制措施12项,发布其他限制性措施145项。其中,进出口关税措施指数居首。这表明,受美国关税政策影响,进出口关税措施已成为当前各经济体保护国内产业的常用手段。
在涉华经贸摩擦方面,19个国家(地区)涉华经贸摩擦指数为102,处于高位。其中,印度涉华经贸摩擦指数最高,摄像头、路由器和芯片等电子行业涉华经贸摩擦指数处于高位。当月19个国家(地区)涉华经贸摩擦措施涉及金额同比下降16.3%,环比下降13.6%。